首页 >> 唐代古诗词

书边事 唐代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汉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书边事》作者 张乔

(生卒年不详),今安徽贵池人,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以终。其诗多写山水自然,不乏清新之作诗清雅巧思,风格也似贾岛。

《书边事》的译文

书边事翻译及注释

翻译
清秋的边地号角划断宁静,征人悠闲地倚着哨楼远望。
阵阵和风吹拂着昭君坟墓,边城梁州普照着和煦阳光。
浩瀚沙漠看不见军兵阻扰,边疆塞外也常有客人游赏。
蕃人的情意好像这条流水,愿永久归附中原流向南方。

注释
⑴调角:犹吹角。断:占尽。
⑵戍楼:防守的城楼。
⑶春风:指和煦凉爽的秋风。青冢:指西汉王昭君的坟墓。
⑷白日:灿烂的阳光。梁州:当时指凉州,在今甘肃境内。
⑸大漠:一作“大汉”。
⑹穷边:绝远的边地。
⑺蕃:指吐蕃。情:心情。似:一作“如”。

《书边事》的赏析

  诗篇一展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幅边塞军旅生活的安宁图景。首句“调角断清秋”,“调角”即吹角,角是古代军中乐器,相当于军号;“断”是尽或占尽的意思。这一句极写在清秋季节,万里长空,角声回荡,悦耳动听。而一个“断”字,则将角声音韵之美和音域之广传神地表现出来;“调角”与“清秋”,其韵味和色调恰到好处地融而为一,构成一个声色并茂的清幽意境。这一句似先从高阔的空间落笔,勾勒出一个深广的背景,渲染出一种宜人的气氛。次句展现“征人”与“戍楼”所组成的画面:那征人倚楼的安闲姿态,像是在倾听那悦耳的角声和欣赏那迷人的秋色。不用“守”字,而用“倚”字,微妙地传达出边关安宁、征人无事的主旨。

  颔联“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春风”,并非实指,而是虚写。“青冢”,是汉朝王昭君的坟墓。这使人由王昭君和亲的事迹联想到目下边关的安宁,体会到民族团结正是人们长期的夙愿,而王昭君的形象也会像她墓上的青草在春风中摇荡一样,长青永垂。“梁州”,当指“凉州”。唐梁州为今陕西南郑一带,非边地,而曲名《凉州》也有作《梁州》的,故云。凉州,地处今甘肃省内,曾一度被吐蕃所占。王昭君的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与凉州地带一东一西遥遥相对。傍晚时分,当视线从王昭君的墓地又移到凉州时,夕阳西下,余辉一片,正是一派日丽平和的景象。令人想见,即使在那更为遥远广阔的凉州地带,也是十分安定的。

  颈联“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大漠”和“穷边”,极言边塞地区的广漠;而“无兵阻”和“有客游”,在“无”和“有”、“兵”和“客”的对比中,写明边关地区,因无蕃兵阻挠,所以才有游客到来。这两句对于前面的景物描写起到了点化作用。

  末联两句“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运用生动的比喻,十分自然地抒写出了作者的心愿,使诗的意境更深化一步。“此水”不确指,也可能指黄河。诗人望着这滔滔奔流的河水,思绪联翩。他想:蕃情能像这大河一样,长久地向南流入中原该多好啊!这表现出诗人渴望民族团结的愿望。

  全诗抒写诗人于边关的所闻、所见、所望、所感,意境高阔而深远,气韵直贯而又有抑扬顿挫,运笔如高山流水,奔腾直下,而又回旋跌宕,读来回肠荡气,韵味无穷。

《书边事》的拼音

shū biān shì
书边事

diào jiǎo duàn qīng qiū, zhēng rén yǐ shù lóu.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chūn fēng duì qīng zhǒng, bái rì luò liáng zhōu.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dà hàn wú bīng zǔ, qióng biān yǒu kè yóu.
大汉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fān qíng shì cǐ shuǐ, zhǎng yuàn xiàng nán liú.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书边事》古诗词专题为您介绍书边事古诗,书边事张乔的古诗全文、翻译备注、注释释文、拼音读音、品鉴赏析、古诗诗意以及网友评论信息,推荐了唐代古诗词
古诗词网         Sitemap    Baidu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