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馀却有馀。
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读禅经》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以下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须知诸相皆非相,
若住无馀却有馀。
言下忘言一时了,
梦中说梦两重虚。
空花岂得兼求果,
阳焰如何更觅鱼。
摄动是禅禅是动,
不禅不动即如如。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禅宗思想的思考和领悟。作者通过禅经的阅读和思考,认识到所有事物的表象都是虚幻的,如果我们执着于表象,就无法达到真正的境界。言语之下,忘却言语的束缚,即可达到超越言语的境地。就像梦中的人在梦里说梦,是虚幻的双重幻象。空花不可能同时具有花和果实,阳光也无法同时找到鱼。作者认为,摄动即是禅,禅即是动,只有在摄动中体验禅境,才能达到真正的如如之境。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禅宗的核心思想,表达了对世俗幻象的超越和对真实境界的追求。通过对诸相的观察,作者指出一切事物的表象都是虚妄的,只有超越表象才能接近真实。言语之下的忘却言语,意味着超越语言的束缚,进入无言的境地。梦中说梦的形象,强调了虚幻和幻象的本质。诗中的空花和阳焰,用来比喻追求虚幻事物和不切实际的欲望,强调了追求真实和现实的重要性。最后,作者指出摄动即是禅境,禅境即是动态的存在,只有在经历动态的变化中,才能真正体悟到禅宗的境界。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禅宗思想,通过对对立概念的对比和比喻的运用,揭示了追求真实和超越幻象的重要性。通过欣赏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禅宗的深邃和超越世俗的意义,帮助人们思考生命和存在的本质。
dú chán jīng
读禅经
xū zhī zhū xiàng jiē fēi xiāng, ruò zhù wú yú què yǒu yú.
须知诸相皆非相,若住无馀却有馀。
yán xià wàng yán yī shí le,
言下忘言一时了,
mèng zhōng shuō mèng liǎng chóng xū.
梦中说梦两重虚。
kōng huā qǐ de jiān qiú guǒ, yáng yàn rú hé gèng mì yú.
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shè dòng shì chán chán shì dòng, bù chán bù dòng jí rú rú.
摄动是禅禅是动,不禅不动即如如。